武汉工程大学简介
学校创建于 1972 年,是一所以工为主,覆盖工、理、管、经、文、法、艺术、医学、教育学等九大学科门类的教学研究型大学,是湖北省重点建设高校。学校 1998 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;2006 年以优秀的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;2012 年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; 2013 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;2014 年整体进入一本高校行列;2018 年入选湖北省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。在 2019 软科“中国最好大学排名”中,位列第 126 位;在 USNews2020 世界大学排行榜中,位列中国内地高校 116 名。学校地处光谷腹地,现有武昌和流芳两个校区,是湖北省“绿化红旗单位”“生态园林式学校”。
一、学科专业
学校现有 18 个学院(部)、1 个研究设计院,另有 1 个独立学院。有 1 个国内“一流学科”,2 个省属高校优势特色学科群,1 个省级优势学科,5 个省级特色学科,4 个省级重点(培育)学科。有 2 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,22 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、89 个二级学科学术型硕士授权点,翻译、艺术、工商管理、法律、会计、金融、电子信息、机械、材料与化工、资源与环境、能源动力、土木水利、生物与医药、交通运输等 14 个专业学位硕士授权类别。化学、材料科学和工程学 3 个学科进入ESI 全球前 1%,进入数量位居省属高校第一。
二、人才队伍
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 2079 人,其中专职教学科研人员 1269 人,教师中具有正高级职称 251 人,副高级职称 485 人,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人数占教师总数的 58%,具有硕士学位、博士学位的教师人数分别占教师总数的 40.03%和 54.37%。教师队伍中,中国工程院“双聘院士”1 人,“长江学者特聘教授”1 人,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3 人,国家“万人计划”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1 人,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1 人,省高端人才引领计划入选者 1 人,教育部“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”入选者 11人,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 3 人,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 74 人,湖北省教学名师 3 人,全国优秀教师 2 人,享受国务院和省政府津贴的专家 30 人,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19 人,湖北省特聘岗位专家 72 人,湖北省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培育计划 6人,“工大学者计划”特聘岗位人员 40 人。学校科研团队获教育部“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”团队。
三、科研平台
学校科技创新平台成绩显著。有一所集技术开发、工程设计、情报信息、分析测试多功能于一体的研究设计院。有 1 个国家磷资源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,1 个磷资源开发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,1 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,1 个绿色化工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,1 个部委级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,1 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,1 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 68 个省市级重点实验室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和技术中心(基地)。学校有化工、石化、医药行业(化工工程)设计甲级资质,化工、医药、石化行业(化工工程)咨询甲级资质,特种设备设计(压力容器)设计资格,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设计乙级资质,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勘查乙级资质,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乙级资质,建筑工程丙级资质,检测计量认证资质,节能检测资质, 湖北省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避险六大系统设计施工资质等。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、制药工程专业、高分子材料与工程、矿物加工工程 4 个专业先后通过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开展的工程教育认证,6 个新申报认证专业得到教育部受理。设有湖北省石油产品暨化学试剂质量监督检验站、湖北省石油化工信息中心,是湖北省科技厅化学化工查新检索定点单位。学校与武汉市人民政府共建武汉化工新材料工业技术研究院,是武汉市唯一设在省属高校的工业技术研究院。
四、科研成果
2012 年以来,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 5258 项,其中原 973 计划、原 863 计划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、国家软科学研究计划等国家级项目 295 项,省部、市级项目 1259 项。获国家、省部、市级教学、科技成果奖 126 项,其中,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 项,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2 项,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 1 项,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 2 项、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5 项、湖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等省部、市级科技奖励 123 项。获专利授权 1288 余项。教职工发表的学术论文被 SCI、EI、ISTP、SSCI、CSSCI、新华文摘、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检索收录 5230 余篇。2017-2019 年,科研入账经费共计 3.7 亿元,科研经费增幅居省属高校前列。机器人足球队共荣获 10 余项世界机器人足球大赛冠军。学校建有科技产业园和科技孵化器大楼,被评为“科技服务湖北先进单位”“武汉市科技管理先进集体”。主办《武汉工程大学学报》《化学与生物工程》等科技核心期刊。
五、合作交流
学校先后与 40 余所大学或研究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关系,展开了一系列合作办学、学生交换、师资互访、共同科研等多方面的合作;每年有百余名世界著名科学家及国外专家、学者应邀来校讲学、访问。每年派出大批专业教师及管理人员出国访学进修、攻读学位、合作交流调研或参加国际学术会议,了解学科发展前沿信息进行科研合作等。学校成立有 130 余家大中型企事业单位和地方政府参加的董事会、39 个校友分会以及武汉工程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,与武汉市洪山区、东湖新技术开发区,黄陂区、宜昌、十堰、黄冈、荆门、重庆长寿等市区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,建立了学校与社会双向参与、双向服务、双向受益的机制。学校设有“企业佳助学金”“人福药业奖学金”等社会奖助学金 19 项。
六、培养质量
学校按照“立足湖北,辐射全国,服务区域经济和化工行业”的服务面向,树立“全面成长、追求卓越”的培养理念,不断深化以“三实一创”
(实训、实验、实习、创新)为核心的“两型两化”(创新型、复合型、工程化、国际化)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,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,造就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。已为国家培养各类毕业生 12 万余名,许多毕业生已成为党政机关、企事业单位的骨干力量。仅以湖北省化工、医药行业为例,在产值 1 亿元以上的 80 余家大中型化工、医药单位中,近 70%的企业主要负责人是我校的毕业生,被誉为“化工高层次人才的摇篮”。五年来,我校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得国际奖项 10 项,国家级奖 232 项、省部级奖项 593 项。研究生就业率一直稳定在 95%以上,其中高质量就业率在 40% 以上。